2022年以來,2003网站太阳集团賀建軍課題組及其所在團隊在CCS Chemistry、Biosensors & Bioelectronics、Star Protocols等領域内高水平期刊發表了一系列生物分析方向的最新研究成果。
在2月2日,ACS Applied Bio Materials期刊在線發表了團隊的工作“Fluorogen-Activating-Protein-Loaded Tantalum Oxide Nanoshells for in Vivo On-Demand Fluorescence/Photoacoustic Imaging”,賀建軍老師為該文章的第一作者和共同通訊作者。該論文在前期基礎上,開發了一種基于中空納米顆粒封包的熒光原激活蛋白(FAP)的活體腫瘤靶向遞送,不僅可以實現選擇性腫瘤成像,并且封包後可以保護FAP蛋白不被降解以及提高結合後的光穩定性。通過使用不同的熒光原小分子進行原位注射,可實現近紅外激發的熒光/光聲的多模态長時腫瘤成像,為相關熒光蛋白類分子的活體成像提供了新的思路。
3月25日,團隊的另一項工作“Profiling demethylase activity using epigenetically inactivated DNAzyme”發表在Biosensors & Bioelectronics期刊上, 論文第一作者是化學化工學院二年級碩士生黃娟,賀建軍老師為該文章的主要通訊作者。該論文開發了一種基于表觀修飾失活的脫氧核酶(EMOzyme)結合CRISPR/cas12a的級聯放大體系(EMOCA),可用于活性去甲基酶MGMT的高靈敏度檢測。通過在脫氧核酶的催化核心區篩選甲基化修飾敏感位點,課題組得到了一種O6MeG修飾失活的脫氧核酶,其可被活性MGMT進行去甲基化後恢複原有活性,并催化底物鍊的斷裂,進而激活cas12a進行非特異性切割産生熒光信号。該方法可直接定量的測定活性MGMT濃度,為相關腫瘤治療的療效評估、細胞耐藥性分析等提供了簡單且直接的分析方法。
4月22日,團隊在Cell旗下期刊Star Protocols上發表了“Droplet microfluidic-based loop-mediated isothermal amplification (dLAMP) for simultaneous quantification of multiple targets”論文,論文的第一作者是博士生譚亞玲,賀建軍老師為該文章的主要通訊作者。該論文基于課題組的前期工作,系統性的總結了基于液滴微流控、環介導等溫擴增、熒光激活蠍型分子信标探針的dLAMP技術用于核酸靶标的多重檢測。相較于傳統的PCR技術,該法具有高靈敏度、高特異性、無需循環變溫等優點,可潛在應用于傳染病快速診斷等即時檢測方向。
4月30日,團隊的另一項研究成果“Dual Rolling Circle Amplification-Assisted Single-Particle Fluorescence Profiling of Exosome Heterogeneity for Discriminating Lung Adenocarcinoma from Pulmonary Nodules”被CCS Chemistry接收,2003网站太阳集团的碩士生李浩祥為共同第一作者,賀建軍老師為該文章的共同通訊作者。CCS Chemistry是中國化學會創辦的高水平旗艦新刊。該論文報道了一種基于雙滾環放大的單外泌體熒光分析方法,可基于熒光顯微鏡和流式細胞儀分析單外泌體的靶标志物的異質性。論文評估了乘、除、計數、比例等四種運算子在外泌體的源性分析的效果,并成功應用于區分臨床影像上難以區分的肺癌和肺結節病人,具有較高的臨床轉換價值。
以上研究成果獲得了國家重點研發計劃、湖南省自然科學基金、長沙市自然科學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基金等項目的支持與資助。以及2003网站太阳集团、化學化工學院、生物學院、化學生物傳感與計量學國家重點實驗室的大力支持和幫助。
2003网站太阳集团賀建軍課題組主要緻力于開發生化分析和生物傳感新方法、新技術,尤其是數字化分析技術、蛋白分子功能調控相關方向。相關成果發表在Nature Methods (2016), CCS Chemistry (2022), Biosensors & Bioelectronics (2021, 2022), ACS Applied Materials & Interfaces (2021), Analytical Chemistry (2021)。實驗室常年招收碩士、博士和博士後,請有意者将簡曆發送至jianjunh@hnu.edu.cn.
論文鍊接:
https://doi.org/10.1021/acsabm.1c01113
https://doi.org/10.1016/j.bios.2022.114186
https://doi.org/10.1016/j.xpro.2022.101335
https://doi.org/10.31635/ccschem.022.202202028